前言
在香港,無論您身處何種工作崗位,由建築地盤的體力勞動到辦公室的靜態工作,因工受傷的風險始終存在。一旦不幸發生,隨之而來的醫療開支、收入損失以及繁複的工傷賠償程序,往往讓受傷僱員感到徬徨無助。此刻的焦慮,我們深表理解。這篇文章旨在為您提供一份清晰、專業且全面的指引,從法律定義、索償程序到賠償金額計算,步步拆解,確保您在艱難時期能充分保障自身合法權益,獲得應得的補償。
何謂「工傷」?釐清《僱員補償條例》下的工傷索償法律定義
要啟動任何工傷索償程序,首要步驟是確定您的傷勢是否符合香港法例第282章《僱員補償條例》中對「工傷」的定義。從法律角度而言,工傷是指僱員在受僱工作期間,因工遭遇意外而引致身體受傷或死亡。此原則的核心在於「因工及在僱用期間引致」,這意味著意外的發生必須與您的工作職責有直接的因果關聯。
延伸閱讀
了解完整的工傷判傷步驟至關重要。我們建議您閱讀《2025工傷判傷程序一篇搞懂:勞工處判傷準則、流程與賠償全攻略》,以全面掌握從意外發生到獲得賠償的每一個步驟。
工傷的構成要件與常見類型
工傷的定義涵蓋範圍廣泛,並不僅限於單一的突發意外。以下為幾種主要類型:
- 即時意外: 這是最常見的工傷類型,例如在高處工作時不慎墮下、操作機器時被夾傷,或在搬運重物時引致肌肉或骨骼損傷。
- 職業病: 指因長期暴露於特定的工作環境或重複進行某種動作而引致的疾病。例如,長期使用電腦鍵盤可能導致腕管綜合症,或因處理化學品而患上皮膚炎,均可被視為法定職業病,從而獲得工傷賠償。
特殊情況下的工傷保障(上下班、八號風球、海外工作)
《僱員補償條例》亦將保障範圍延伸至一些特殊工作情境:
- 往返工作地點: 一般情況下,日常上下班途中發生的意外不被視為工傷。然而,若僱員是乘搭由僱主提供或安排的交通工具往返工作地點時受傷,則屬條例保障的例外情況。
- 惡劣天氣下工作: 在八號或以上颱風信號、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,如您是按僱主要求往返工作地點途中受傷,亦符合工傷定義。
- 海外工作: 若您受僱於香港註冊的公司,並因工作需要被派駐海外或出差,期間發生的工傷事故同樣受到香港《僱員補償條例》的保障。
誰受保障?全職、兼職與自僱人士的權益解析
條例保障所有根據僱傭合約或學徒訓練合約受僱的僱員,不論其工作時數(全職、兼職)或合約形式(臨時工、合約員工)。然而,真正的自僱人士及外判承包商通常不被視為僱員,因此不受此條例保障。閣下必須釐清自己與聘用方之間的法律關係,以確定自身權益。
👉快易賠團隊建議:
務必妥善保留所有與僱傭關係相關的文件,例如僱傭合約、糧單、MPF供款記錄及任何工作溝通記錄(如WhatsApp、電郵)。這些都是證明您僱員身份的關鍵證據,在處理香港工傷賠償事宜上,證據是保障您權益的基石。
工傷索償程序的關鍵步驟:掌握CLAIM工傷的完整流程
了解並嚴格遵循正確的工傷索償程序至關重要,任何延誤或錯漏都可能對您的索償結果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。以下是處理工傷意外的標準法律流程,每一步都關乎您的最終權益。
第一步:即時通知僱主與求醫
意外發生後,無論傷勢看似多麼輕微,都應立即停止工作,並第一時間以可記錄的方式(如WhatsApp或電郵)通知您的直屬上司、部門主管或人力資源部。同時,盡快求醫診治,並清晰向醫生陳述受傷的經過與工作性質的關聯,確保醫療記錄(俗稱「醫生紙」)能準確反映傷勢乃「因工受傷」。這是啟動CLAIM工傷的第一步,切勿因「小事」而啞忍,延誤診治只會增加日後索償的困難。
第二步:僱主呈報工傷的法律責任與14日限期
根據法例,僱主在知悉工傷事故後,有法定責任在指定期限內向勞工處處長呈報。呈報期限視乎傷勢的嚴重程度:
- 引致僱員死亡: 7天內呈報。
- 引致僱員永久喪失工作能力或暫時喪失工作能力超過3天: 14天內呈報。
若僱主未能依時呈報,即屬違法。您應保留所有與僱主就工傷事宜溝通的記錄,以備不時之需。
第三步:工傷病假與醫療費用的支付
在您休養工傷病假期間,僱主須依法向您支付按期付款(俗稱「工傷病假錢」),金額為您每月收入的五分之四。同時,僱主亦須承擔您因工傷而引致的醫療費用,包括診金、住院費、物理治療費等。請務必保留所有醫療費用的正本收據,以便向僱主或其保險公司索取賠償。
延伸閱讀
了解完整的民事索償步驟至關重要。我們建議您閱讀《工傷賠償計算方法2025:專家教你4步計清應得權益》,以全面掌握從意外發生到獲得賠償的每一個步驟
第四步: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(判傷)
當您的傷勢穩定後(即經醫生診斷為康復或情況不會再有顯著改善),勞工處會安排您前往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進行傷勢評估,俗稱「判傷」。委員會將根據您的傷勢,評估您永久喪失賺取收入能力的百分比,此百分比是計算最終一筆過賠償金額的關鍵。閣下應帶同所有相關的醫療報告及影像光碟(如X光、MRI)出席。
第五步:領取補償評估證明書《表格5》及付款
判傷後,勞工處處長會向您和您的僱主發出《補償評估證明書》(表格5),當中會列明您應得的永久性傷殘補償金額。僱主必須在證明書發出後的21天內支付所有根據條例須付的款項。
準確計算工傷病假錢與賠償金額:保障您應得的每一分
工傷賠償金額並非隨意釐定,而是有明確的法律計算公式。了解這些計算方式,有助您核對僱主或保險公司提供的金額是否準確無誤,避免因不了解工傷病假計算方法而蒙受損失。
各項賠償的計算基準
賠償金額主要分為三大部分:按期付款(病假錢)、醫療費用及永久傷殘補償。計算基數是您在意外發生前12個月的平均月入,或入職後的平均月入(若入職不足12個月)。
| 賠償項目 | 計算方式 | 注意事項 |
|---|---|---|
| 工傷病假錢 | (每月收入 x 4/5) | 僱主須按正常發薪日支付,最長可達24個月。 |
| 醫療費用 | 實報實銷,但設有每日支付的最高金額。 | 西醫、中醫、物理治療等均適用。建議查閱勞工處網站獲取最新的費用上限。 |
| 永久傷殘補償 | (每月收入* x 特定月數 x 喪失工作能力百分比%) | 特定月數視乎受傷時年齡而定(例如40歲以下為96個月),百分比由判傷委員會決定。*設有最高入息上限。 |
不幸身故的補償安排
若工傷意外引致僱員不幸身故,其遺屬(如配偶、子女)有權獲得死亡補償金,金額同樣根據死者生前的年齡及收入計算。此外,僱主亦須支付訂明金額的殮葬費用。
意外索償的範疇廣泛,了解不同類型的索償有助您更全面地保障自己。若意外涉及第三方,例如交通意外人身傷亡賠償,其處理程序與工傷不盡相同,須格外留意。
工傷索償遇爭議?了解和解、調解與法律訴訟
儘管法例清晰,但在工傷賠償過程中,僱員與僱主或保險公司之間仍可能出現爭議。例如,對意外是否屬於工傷有異議、對賠償金額計算不滿,或僱主拖延支付等,這些都是常見的工傷索償程序障礙。
僱主或保險公司拖延或拒賠的應對策略
若遇上此等情況,閣下切勿在壓力下私自草率達成任何口頭或書面協議。首先應透過勞工處的僱員補償科尋求協助和調解。若調解無效,下一步便是考慮採取法律行動。所有與《僱員補償條例》相關的法律申索,必須在意外發生後的24個月內向區域法院或小額錢債審裁處提出,逾期將可能永遠喪失索償權利。
「疏忽索償」:何時應考慮循民事途徑追討更高賠償?
除了《僱員補償條例》下的無過失補償外,若意外的根本原因是因僱主的疏忽(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設備、欠缺安全的工作系統或未有提供足夠培訓)所引致,您有權同時循普通法向僱主提出「疏忽索償」。此類索償的賠償額一般更高,因其涵蓋了「痛苦、苦難及生活便利設施的喪失」(Pain, Suffering, and Loss of Amenities, 簡稱PSLA)等非經濟損失。然而,您必須承擔舉證責任,證明僱主存在法律上的疏忽。在這種情況下,聘請專業的香港律師以評估索償理據及證據是絕對必要的。有關人身傷亡索償中的精神創傷部分,可作進一步參考。
工傷賠償常見問題 (FAQ)
在此,我們整理了一些在處理香港工傷賠償時最常見的疑問,並提供專業解答。
僱主拒絕呈報工傷,我應該怎麼辦?
若僱主拒絕或拖延呈報,您可以直接聯絡勞工處的僱員補償科尋求協助及備案。勞工處會主動介入調查,並可檢控違法的僱主。請謹記,呈報工傷是僱主的法律義務,並非一項酌情權,您的權益不應因僱主的不作為而受損。
我對「判傷」結果不滿意,可以上訴嗎?
可以。若您對首次判傷的結果(即喪失工作能力的百分比)有異議,您有權在收到《補償評估證明書》後的14天內,以書面形式向勞工處處長申請覆核。您亦可以委託私家專科醫生撰寫醫療報告,從醫學角度提出反駁理據,以支持您的覆核申請。
在工傷病假期間,僱主可以解僱我嗎?
絕對不可以。根據《僱員補償條例》,除非僱員犯下可引致即時解僱的嚴重過失,否則在僱員的工傷病假尚未結束、且相關的賠償事宜尚未達成協議或裁決前,僱主解僱該僱員即屬違法,並會面臨高額罰款。
CLAIM工傷賠償有沒有時間限制?
有,而且非常嚴格。雖然向勞工處呈報工傷並無嚴格時限,但應盡快處理。至於向法院提出法律訴訟以追討補償,則必須在意外發生之日起計的24個月內進行。這是極其重要的「時效期限」,一旦錯過,您將可能無法循法律途徑追討任何賠償。
簽署和解協議(俗稱「和解紙」)前需注意什麼?
在簽署任何由僱主或保險公司提供的和解文件前,務必尋求獨立的法律意見。您必須完全理解協議中的每一項條款,特別是賠償金額是否已全面及公平地反映您的所有損失,以及條文中是否包含任何放棄未來索償權利的不利條文。一旦簽署,便幾乎不可能再作追討。
結論:主動保障權益,在關鍵時刻尋求專業協助
處理工傷賠償是一項涉及法律、醫療及繁複程序的漫長過程。作為受傷的僱員,您的首要任務是安心休養,讓身體盡快復原。然而,在休養期間,主動了解自身的法律權益、緊記各項關鍵時限,並在適當時機尋求專業協助,是確保您獲得公平合理賠償的不二法門。若您對工傷索償程序的任何環節存有疑問,或在索償路上遇到任何法律障礙,請不要猶豫,立即諮詢專業的法律顧問,以獲取最切實可靠的分析與幫助。


前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