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傷賠償計算方法2025:專家教你4步計清應得權益

引言:當意外降臨,如何保障您的應有權益?

在工作中不幸受傷,除了身體上的痛楚,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和對未來的迷惘,往往更令人心力交瘁。此刻,您心中最大的疑問或許是:「我應得多少賠償?」、「僱主提出的金額是否合理?」、「整個工傷索償程序該如何走下去?」

作為一位專門處理勞工權益及民事索償事宜的法律顧問,我深知每一位工傷者在意外後面臨的困境與不安。錯誤或延誤的處理,不僅可能影響您的治療,更可能讓您錯失應得的法律保障。因此,清晰掌握香港的工傷賠償計算方法,是您維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。

本文旨在為您提供一份權威且實用的指南,剝絲抽繭地解析《僱員補償條例》下的各項賠償,並透過清晰的公式、真實案例及專業建議,助您準確估算應得的賠償金額,讓您在面對僱主或保險公司時,更有信心和底氣。

本文核心內容預覽:

  • 四大核心賠償項目:深入剖析病假錢、永久傷殘、醫療費及死亡補償的法律定義與計算基礎。
  • 精準計算公式詳解:提供各項賠償的清晰計算公式,並解釋關鍵變數(如月入、年齡、傷殘百分比)的影響。
  • 五步索償實戰流程:從呈報工傷到處理爭議,提供一份清晰的策略路線圖。
  • 常見陷阱與專業提醒:指出工傷者最易忽視的關鍵事項,避免您墮入索償陷阱。

法律基石:《僱員補償條例》如何保障您?

在香港,所有僱員的工傷權益均受到《僱員補償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282章)的保障。這條法例確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:「不論過失」原則 (No-fault Principle)

這意味著,只要您能證明所受的傷害是「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意外以致」,無論意外是否源於您本人、僱主或同事的疏忽,僱主在法律上都有責任支付補償。這項法例強制要求僱主購買勞工保險,正是為了確保即使公司財政狀況不佳,您應得的賠償也有保險公司承擔。

工傷賠償四大核心項目全解析

工傷賠償並非單一金額,而是由多個部分組成,以彌補您在不同方面的損失。了解這些組成部分及其計算邏輯,是準確估算的基礎。市面上的「工傷賠償計算機」亦是基於這些法定項目進行估算。

1. 暫時喪失工作能力補償 (俗稱「病假錢」或「五分四糧」)

這是最常見的賠償項目,旨在彌補您在工傷休養期間(即放取工傷病假期間)的收入損失。

  • 定義:當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證明您因工傷需要暫時休養,您便有權收取按期支付的病假津貼。
  • 支付標準:金額為您每日平均收入的五分之四 (80%)
  • 支付期限:由工傷病假開始,直至醫生證明您可復工,或由勞工處的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評定您已達「最高治癒程度」(Maximum Medical Improvement) 為止,最長可達24個月。

2. 永久喪失工作能力補償 (永久傷殘賠償)

若工傷不幸對您造成永久性的身體或機能損害,影響了您日後的工作能力,您便可獲得一筆過的大額賠償。

  • 定義:此項補償旨在彌補您因永久傷殘而喪失的未來謀生能力。
  • 評估方式:傷殘程度由勞工處的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(俗稱「判傷」)根據您的傷勢進行專業評估,並以一個百分比(%)來表示。
  • 關鍵因素:賠償金額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:您的年齡、受傷時的每月收入,以及判傷得出的傷殘百分比

3. 醫療費用開支

僱主有法定責任承擔您因工傷而引致的醫療費用,確保您能得到及時且妥善的治療。

  • 涵蓋範圍:包括由註冊醫生、中醫、牙醫或物理治療師等提供的診治、住院、手術、藥物,以及購買和裝配義製人體器官或外科器具(如義肢、助聽器)的費用。
  • 支付方式:一般為實報實銷,您需要向僱主提交所有相關的醫療費用單據正本。
  • 法定限額:法例對每日的門診和住院費用設有報銷上限,僱主必須支付不超過此上限的實際費用。

4. 死亡補償 (適用於不幸身故個案)

在最不幸的情況下,若僱員因工傷意外身亡,其家庭成員(如配偶、子女、父母)有權獲得死亡補償,以緩解頓失家庭經濟支柱的困境。

  • 定義:一筆過支付給身故僱員的合法受益人。
  • 計算基礎:金額同樣取決於身故僱員的年齡每月收入
  • 額外費用:除了死亡補償金,僱主還須支付實際的殮葬費用,設有法定上限。

權威拆解:工傷賠償計算方法與法定限額 (2025年參考)

掌握了基本概念後,讓我們深入了解各項賠償的具體計算公式。請注意,所有計算均受法例規定的每月收入上限及賠償金額上限所規限,以下數據及限額為撰文時的最新參考,實際金額應以勞工處公佈為準。

H3 暫時喪失工作能力補償 (病假錢) 計算

➡️ 計算公式:(受傷前每月收入* 或 法定每月收入上限,以較低者為準) × 4/5

要計算每日的病假錢,則為:[(每月收入 ÷ 每月工作日數) × 4/5]

  • 「每月收入」的定義:指意外發生前12個月的平均每月收入,或受僱不足12個月則以該段較短期間的平均收入計算。這包括基本工資、固定超時工作薪酬、固定津貼(如膳食、交通津貼)等。⚠️ 注意:非經常性的花紅或獎金一般不計算在內。
  • 法定收入上限:法例設有計算補償的每月收入上限,目前為 HK$36,550 (此數字會按法例修訂而變更)。若您的月入超過此數,計算時仍會以此上限為準。

H3 永久喪失工作能力補償 (永久傷殘) 計算

➡️ 計算公式:(受傷前每月收入* 或 法定每月收入上限) × 指定月數 × 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百分比(%)

「指定月數」根據受傷時的年齡而定:

  • 40歲以下:96個月
  • 40歲至56歲以下:72個月
  • 56歲或以上:48個月

賠償金額同樣設有法定最高及最低限額。

H3 醫療費用

此項為實報實銷,但僱主須支付的金額有每日上限:

  • 支付僱員每天接受住院治療的費用:上限 HK$360
  • 支付僱員每天在同一天接受住院治療及門診治療的費用:上限 HK$360
  • 支付僱員每天接受非住院治療的門診費用:上限 HK$300

至於義製人體器官及外科器具的費用,法定最高限額為 HK$126,490

工傷賠償項目一覽表 (2025年法定標準參考)

賠償項目 計算基礎 / 公式 法定限額 (截至2025年參考) 重要備註
病假錢 (月入 × 4/5) / 工作日數 計算時月入上限為 HK$36,550 按期支付,直至復工或判傷為止
永久傷殘補償 月入 × 指定月數 × 傷殘% 最高: HK$5,524,030 (完全喪失能力)
最低: HK$554,110 (完全喪失能力)
由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(判傷)評定傷殘百分比後一筆過支付
醫療費用 按實際開支實報實銷 每日門診/住院設有 HK$300-360 上限 必須保留所有正式醫療單據
死亡補償 月入 × 指定月數 最高: HK$4,874,520
最低: HK$520,660
支付予身故僱員的合法家屬
殮葬費用 按實際開支實報實銷 上限: HK$105,000 需提供相關費用證明

實戰演練:從案例看懂工傷賠償計算

理論結合實例,才能讓您更透徹地理解。以下為幾個常見的工傷場景,展示如何應用上述公式進行賠償估算。

案例一:建築工人陳先生

背景:38歲的陳先生是地盤管工,月入HK$30,000。他在工地視察時不慎從高處墜落,導致右腿骨折。醫生發出共90天工傷病假,判傷後評定為15%永久喪失工作能力。醫療費用總計HK$28,000。

賠償估算:

  • 病假錢:($30,000 × 4/5) × 3個月 = HK$72,000
  • 永久傷殘補償:(40歲以下為96個月) $30,000 × 96 × 15% = HK$432,000
  • 醫療費用:實報實銷 HK$28,000 (假設未超每日上限)
  • 估算總賠償:$72,000 + $432,000 + $28,000 = HK$532,000

案例二:餐廳侍應張小姐

背景:45歲的張小姐在餐廳廚房滑倒,手部被熱湯燙傷,放取了21天工傷病假。經治療後完全康復,沒有永久傷殘。醫療費用為HK$4,500。

賠償估算:

  • 病假錢:假設她月入HK$16,000,每月工作26天。每日津貼為 [($16,000 / 26) × 4/5] = 約HK$492.3。總津貼為 $492.3 × 21 = HK$10,338.3
  • 永久傷殘補償:$0 (因無永久傷殘)
  • 醫療費用:實報實銷 HK$4,500
  • 估算總賠償:$10,338.3 + $4,500 = HK$14,838.3

推薦閱讀

想了解更多關於工傷索償的詳細步驟嗎?請閱讀我們的深入指南,確保您不會錯過任何關鍵環節:
工傷意外知識- 快易賠- 賠償快又易

索償策略:五步關鍵流程全攻略

了解如何計算賠償後,您還需要知道如何啟動和跟進索償程序。這是一個有時限、有步驟的過程,任何延誤都可能影響您的權益。這份工傷索償程序攻略,能助您走好每一步。

  1. 第一步:即時匯報與記錄。意外發生後,應在可行情況下立即通知僱主或其代表。即使傷勢輕微,也切勿忽視。同時,盡力保留證據,如拍攝現場照片、記下目擊同事的聯絡方式等。
  2. 第二步:僱主法定呈報。僱主必須在知悉工傷意外後的14天內(如引致死亡則為7天內),向勞工處處長呈報。這是法定責任,您應核實僱主有否履行。
  3. 第三步:接受醫療評估。立即求醫,並向醫生清楚說明受傷經過與工作的關係,索取正式的病假證明書(俗稱「醫生紙」)。所有醫療記錄和單據均需妥善保存。若傷勢可能引致永久傷殘,勞工處會安排「判傷」。
  4. 第四步:協商與支付賠償。在病假期間,僱主應按期支付病假錢。在判傷結果出來後,保險公司或僱主會根據結果計算永久傷殘補償。您可利用本文的計算方法,核對對方提出的金額是否合理。
  5. 第五步:處理爭議與法律途徑。若僱主拖延支付、拒絕承認工傷,或您對賠償金額有異議,可向勞工處僱員補償科求助。若無法解決,則可能需要透過法律途徑追討。❗重要時限:所有工傷索償的法律程序,必須在意外發生後的2年內展開。

推薦閱讀

如果您的意外涉及交通工具,了解相關索償知識同樣重要。查看我們的文章,全面了解您的權利:
交通意外知識- 快易賠- 賠償快又易

結論

面對工傷意外,保持冷靜並了解自身權益至關重要。掌握準確的工傷賠償計算方法,不僅能讓您對應得的補償心中有數,更能在與僱主或保險公司協商時處於更有利的位置。本文提供的公式、案例和流程指南,是您維權路上的重要工具。

請謹記,網上的計算工具僅能提供初步估算,每個個案的具體情況(如對「月入」的界定、傷勢的複雜性等)都可能影響最終的賠償金額。若您的案件涉及嚴重傷殘、僱主不合作或案情複雜,尋求專業的香港律師提供法律意見,是保障您最大權益的明智之舉。切勿因一時的猶豫或輕率的和解,而犧牲了您應得的長遠保障。


常見問題 (FAQ)

工傷賠償計算機或網上估算的結果是否絕對準確?

不絕對。計算機或本文提供的公式是基於法例標準的估算工具,能為您提供一個非常接近的參考值。然而,最終的準確金額取決於勞工處或法院對「每月收入」的裁定、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的最終「判傷」結果,以及個案中的具體證據。因此,估算結果應視為參考,而非最終定案。

若僱主拒絕支付或拖延賠償,我該怎麼辦?

您應立即採取行動。首先,可向勞工處僱員補償科尋求協助,電話是 2717 1771。勞工處會介入調解。若調解無效,您可能需要委託律師,透過法律程序向區域法院申請裁決。請務必留意,法律追討的時限為意外發生後的兩年內。

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意外,是否屬於工傷?

這取決於具體情況。根據條例,在以下情況下,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可視為工傷:(1) 僱員以乘客身份,乘坐由僱主運作或安排的交通工具往返工作地點;(2) 在八號或以上颱風信號、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,在合理時間內以直接路徑往返居所和工作地點。非上述情況下的日常通勤意外,一般不被視為工傷,但可能可以循交通意外索償的途徑處理。

我患上與工作相關的職業病,賠償計算方法有何不同?

職業病的賠償計算方法與工傷意外基本相同,同樣涵蓋病假錢、永久傷殘補償和醫療費用。關鍵在於,您必須提供有力的醫學證明,證實所患疾病屬於法例訂明的職業病之一,並且是因工作性質引致的。索償的「意外日期」通常會被定為您首次因該病缺勤的日期。

工傷賠償金需要繳納香港的薪俸稅嗎?

不需要。根據香港《稅務條例》,因工傷而獲得的補償金,無論是病假錢還是永久傷殘補償,均被視為對身體損傷的補償,而非入息。因此,這筆款項是完全免稅的。

返回頂端